简论新闻活动主体的构成及其总体关系 (2)

  其二,不同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新闻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尽管完整的新闻活动◆★■■,从原则上说离不开任何一类新闻活动主体,但他们的存在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他们是新闻活动系统中可以相对离散、分立的主体要素■■★◆★。正是新闻活动,使他们具有了作为共同主体的同一性(都是新闻活动主体)■■,但也正是新闻活动的系统结构性,主体要素的多元性◆◆★■◆,使他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具有了不同新闻活动主体的差异性。由差异造成的矛盾,也是新闻活动展开的基本动力◆★■◆■。

  这是一个需要专门深入研究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只是一个观点的表达◆★◆◆,或者说是关于新闻活动主体间关系观念演变的简明勾勒。并且,主要以我国解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业的演变发展■■、新闻观念的变革为总体背景。

  再次,新闻职业工作者以外的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包括个人主体和组织(群体)主体,可以统称为■■◆◆◆■“新闻源主体■◆◆■★■”,也可简称为“源主体”。在每一次具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原则上都会有相应的新闻信息提供者(新闻源)◆★◆★■■,新闻源在事实上直接介入了或者参加了新闻报道得以形成的活动,对于新闻本身的内容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体能够知道的限度往往就是新闻源的所知。因此,新闻源主体■★◆◆◆,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往往成为对具体新闻报道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主体。新闻源主体也总是成为新闻报道对象主体①,往往构成新闻报道的实质性内容。

  首先是单一传播主体核心时代。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传播者更多的是宣传者的角色,而非职业新闻媒体或者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角色■■★■◆★。由于新闻媒体的经济上的公有制性质,政治上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属性与地位,使得传播主体和控制主体总是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并且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收受者主要充当着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⑤◆★,很难实质性地参与新闻活动。因此,这样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单一传播主体时代,或者叫做■◆★★◆“传播者本位模式”为主的时代。

  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本身带有一定的理想性,是我们站在现时代的平台上■★■,对他们之间应有关系的一种认定■★★。历史地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主客关系,而不是主体间的关系■■◆★◆■。

  ④在区分意义上,由于新闻收受者始终是新闻活动主体构成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人们把能否维护广大收受者的利益,看做是媒介能否成为社会公器的重要尺度。

  ⑤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控制主体往往把自己看做是高高在上的主体,其他活动主体都是自己的控制管理对象(这一点直到今天■◆,其实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新闻源主体不过是新闻传播主体获取信息时的工作对象,是被动的存在,并不是具有主体性的新闻活动的参与者;新闻信息的收受者■◆◆■,被人们看做是受众★★■★,进而被仅仅看做是传播对象,在这种观念下,收受者成了被动的存在,成了任由传播者“灌输■■”的信息容器◆■■■,而不是主动的信息收受主体。

  您需要注册后才能参与话题讨论,并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注册成功后,您还可获得搜狐社区20积分。

  我们所说的三个时代,并不是简单的先后承继关系■■★,而是一个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它们之间★★■★,后继者并不总是强者,尽管我们相信,历史的潮流是永远向前的。

  其一,不同活动主体首先是共同的新闻活动主体(注意,并不都是职业新闻工作者)■★。从总体上说,事业化的新闻活动系统或者一次完整的新闻活动过程,都不是由单一的新闻传播者完成的,而是在其他活动者共同参与的情境下进行的。其他参与新闻活动的人——新闻源主体◆■、新闻收受主体、新闻控制主体,是与传播者具有一样主体特性的人(或者组织性或群体性的主体),因而,他们与传播主体一起■■,构成了共同的新闻活动主体■★◆。他们之间尽管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差异和矛盾■◆,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②。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他们共同的事业◆■★◆★◆,只是在新闻事业的运行过程中,他们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角色有所不同罢了★■。在非事业化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在自由的人际新闻交流方式中■◆■★◆★,不同活动主体的角限不再严格存在■◆,而是不停地转换。“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传播③◆◆★,也许就是以此为重要特征的传播景象。

  多元主体博弈中求得和谐的时代★◆■◆■。网络传播勃兴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社会整体的进步变革背景下,新闻传播也在整体上开启了“后新闻传播时代”◆■★■★,使职业新闻(制度化)与民间新闻的关系演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民间新闻开始不断打破职业新闻的垄断,与职业新闻一起共同塑造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新闻活动的多重主体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也互相借力,在博弈同塑造社会的新闻图景。实际上,新闻世界是一定社会的新闻世界■★◆◆,新闻图景总是一定社会★◆★◆、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⑥,因此■■◆★■,只有所有的新闻活动者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方式,即以主体的态度和方式参与对人类来说具有本体性的新闻活动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社会拥有一副流动的、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新闻图景。

  其次是传播主体■★、收受主体共同本位时代★■★■◆◆。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人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整个社会民主◆◆、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与此相适应,新闻活动中的★◆★“收受者◆★■★★”◆◆■◆★◆,逐步转换成了新闻“收受主体◆■■◆◆◆”,具有了和传播主体同样的主体地位■◆◆■,甚至如有些学者所描述的,新闻传播进入了“受众本位”或者“受众本位模式”为主的时代★★◆。但在笔者看来,新闻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之间的实际关系,很难说已经进入了受众主体时代。事实上,不管在历史的可能性上还是在逻辑上■◆◆★◆■,理想的境界可能是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处于共同本位的状态。

  ①新闻对象主体是指新闻所报道的客体对象中与■■■“事物”相区别的人类■■★。当新闻源主体被作为新闻所报道的客体对象时,新闻源主体也就成了新闻对象主体,二者重合成一体化的主体。事实上■■★★◆,任何新闻源主体都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而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主体。因此■★■■★◆,新闻源主体的外延比新闻报道对象主体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因此◆◆◆■◆,我并没有把新闻报道对象主体当做单独的新闻活动主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新闻活动主体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双重的,而是多元的,包括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收受主体和新闻控制主体。他们在新闻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从主体角度看,新闻活动的全面展开过程,就是各种活动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不同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整体面貌■◆。

  ③ 参阅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其四,不同主体之间具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同的新闻活动主体,都是共同社会主体的组成分子,因而,他们具有共同的社会利益,这也正是人们把新闻媒介看做社会公器的主要根据★◆,同时,也是人们期望新闻媒介真正成为社会公器的理由④。但是★◆★■■■,正是事实上不同主体之间的离散与分立,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会在新闻活动中形成相互的制约关系。如果把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收受主体和新闻控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用简单的图式表示出来(框中文字作了简化),大概就是这样:

  任何一次新闻传收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四类新闻活动主体的活动◆■,这就是说◆■★■■★,他们是共同的新闻活动主体■★◆。另一方面,不同活动主体又以各自主体特有的角色参与到新闻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形成了活动主体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新闻活动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主体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里,我们只分析他们在新闻活动中的一些主要的总体关系(关于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是需要专门细致探讨的)。

  其三,不同主体的角色可以重合和互换。在具体的新闻活动中★■,不同活动主体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具有不可替换的特性,比如,新闻源主体就是源主体★★◆,而非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就是传播主体,不可能是控制主体◆★◆★■■,等等。但主体角色是可以重合的,比如■★,新闻源主体,既可以是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同时会成为同一信息的收受者(新闻源主体一般情况下都非常关注新闻传播者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的报道)★◆。而控制主体则首先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只有获知信息是什么,他们才能对有关的新闻报道(行为)做出评价■★★★,决定是否进行事后追惩★★■■■◆。在一般意义上说,所有的新闻活动主体■■,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充当新闻源主体◆◆■,即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拥有者,并以新闻信息拥有者的身份参与到新闻活动中。同样,所有的新闻活动主体也总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每个人都有新闻需求★◆★,都会通过自己喜爱的、方便的途径去获取新闻信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控制主体★■■、传播主体的角色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为他们的角色地位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征。当然■★■◆■,由于所有的新闻活动主体都是社会主体■★★,因而◆■,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不同的新闻活动主体。如果一个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实现了新闻自由的社会,我们可以在十分宽泛的意义上说,每个公民都是新闻活动中控制主体的一分子,他们的意志体现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之中、政策之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任理事◆★★、秘书长。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课题《新闻活动主体论》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