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会议展览组织者◆★★■◆。我国很多协会、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一步步从过去走过来的■■★◆,他们心目中的会议展览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样式◆★◆,要让他们做出大的调整还有一定的难度★■◆★。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等活动形态更多地以独立方式出现★★◆,且形式简单,体验性差◆■■。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对于会议展览的诉求就开始发生变化,希望它们的效率更高,体验感更强。与此同时,人们也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参加各种社交、旅游、文化、艺术、体育、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活动★■★★◆◆”◆■◆。
汉语的“活动◆★■★★”有点笼统■■◆◆■,而英语则相对细分一些:event,表示正式的◆◆、有一定规模的■■★◆◆“活动”,既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等典型的◆★★■“活动”类型,也包括你能够想象到的各类人群面对面的事件,比如社交、聚会、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activity■◆■,表示小一些的“活动■★◆★■”,event里面的分项“活动■★■■◆■”或者环节,也叫activity。
我好像能够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更愿意使用◆★“活动”(event)来涵盖会议、展览■◆■、节庆等一系列群体面对面的事件。现在看来◆■◆■★,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面向未来■◆■,可以肯定的是★■◆■◆,从“活动■■★◆”的角度来看待会议★★★、展览,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策划★■◆、运营管理、服务等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就很愿意看见◆◆■◆★★“活动策划人”、★■■★◆◆“活动管理”、“活动公司”◆◆◆◆■、■★■★“活动产业■◆■★◆★”等概念在中国更多地被提及,被使用。到了那个时候,“活动”参与者的感觉会更好★■◆■★■,“活动”从业者的职业价值也会更高■■★■★■,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国际化”,距离也许会更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于event的汉语翻译,译成“活动”更合适,而非“事件”,虽然它也有这个意思。
二是融合性。不仅是会议★■■◆★■、展览相互融合,节庆、赛事、演出等也都将呈现出融合的基本趋势。
专业性与融合性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面对这种趋势★★★■■◆,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挑战★★★:
我的感觉是:我们必须在会议中加入更多“活动”元素,原因很简单——参会者需要。“活动”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统的会议有些拘谨、刻板■■◆◆★■,而◆■“活动”则更多变化,更加活跃■★■■◆。
前段时间到上海参加◆■◆“活动管理之父”Joe Goldblatt 的新书发布活动◆■★■,让我有机会更加靠近★◆“活动■◆”,并再次思考“活动”及其与会议展览之间的关系★◆■◆■。
三是教育■■■◆■。我们的会展学历教育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会展专业”■★,实际上是“展览专业”,“会议”方面的内容少,现代意义上的★◆◆◆★“活动”教育更是少得可怜★★◆◆。
其次是产业链各环节。会议展览产业链是由上游会议展览组织者、客户等长期培养出来的,它们的专业性可能还不错,说到融合、创新,恐怕有点难。会议展览服务企业是这样★◆★★◆,会议展览设施企业更是如此。
在我国,虽然大的“活动”类别可以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等,但由于会议展览的业态特点太过突出,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少会将会议展览纳入到◆★■“活动”的框架内去考虑。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指的是会议、展览之外的其他人类群体面对面的方式。不过★★◆◆★★,“企业活动”(corporate event)这个词还是经常看见的,因为企业举办的面对面事项综合性太强◆■★■◆,很难用会议展览来表达。
一是专业性■★■。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等主要活动形态,其专业特性仍将保持并继续发展。
作为一个会议策划人,我觉得我组织的会议越来越像是一场综合性的“活动”(event)■■■◆,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会议◆★★”(meeting)。不仅如此,根据我的观察■■★◆★◆,更多的会议开始突破传统范式,具备“活动★■◆”特征。而且与此同时★◆■■★◆,各种主题的“活动■■★◆”不断涌现,包括私人的、公众的,文化艺术的★■、体育赛事的,规模达到数万人的,小到几个人几十人的■◆,地方的、全国的、国际的◆■■,等等,不胜枚举。为什么会议开始“活动化◆◆■◆”■★◆◆■◆?为什么“活动”开始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会议展览与“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活动◆◆”会◆■★★■“突然★■◆★”增多?未来中国的会议展览业会变成啥样子?